陕北的博大 生命的光辉低息配资推荐网
——路遥生命历程中的二十位扶助者
摘要:
路遥出身寒微,命运多舛,在他成长、奋斗、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曾得到过众多朋友的热心扶助,尤其是充满义气和热血的陕北朋友,他们以甘做人梯的无私精神,共同成就了成功作家路遥,路遥的奋斗精神和他的陕北朋友的奉献精神一起浇铸成20世纪末中国文坛璀璨的精神之花。
关键词:路遥 作家 陕北 扶助者
题记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
——路遥
引 言
路遥(1949——1992)是陕北黄土地养育的传奇人物和不朽作家,他从中国西北最贫瘠、最荒凉的大山走出,在他成长、奋斗、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曾得到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们的栽培、扶助、成全,这其中有老师、有同学、有乡亲、有朋友、有知己、有兄弟,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路遥的故土——陕北。正如陕北民谚所说:“地下一个人,天上一颗星”,路遥就是二十世纪陕北这块神奇高原上的精灵,而一个成功作家路遥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陕北人默默地甘当人梯,这就是陕北人的热血、义气、奉献和担当。在路遥苦难与辉煌相伴的人生旅程中,可以分为八个时期,即:一.王家堡:人生起点(1949——1957);二.郭家沟:贫苦少年(1957——1963);三.延川中学:励志岁月(1963——1966);四.文革风云:青春噩梦(1966——1968);五.山花时期:燃情浪漫(1968——1973);六.延安大学:温暖摇篮(1973——1976);
展开剩余79%七. 甘泉创作:走向辉煌(1976——1982);八.作协十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1982——1992)。而在每一个时期,路遥面临命运转折的重大关头,总是能够遇见对他做出关键帮助的热诚好人和有力人物,使他得以摆脱困境,一意奋然前行,进而改变命运,从而创造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辉煌传奇。因此,笔者本着还原历史的精神,对路遥生命历程中对他做出以下贡献的二十位扶助者进行缅怀和追述,即:一.对路遥的生活做出慷慨、无私的援助;二.对路遥的创作做出指导、出版的帮助;三.对路遥的升迁做出重大、关键的扶助,以此,向路遥挑战命运、改变命运的强者精神和挺立在他身后的无名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平凡的世界》作者、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陕北的博大 生命的光辉
——路遥生命历程中的二十位扶助者
(八)秦兆阳
秦兆阳(1916——1994):路遥的伯乐,湖北黄冈人,时任北京《当代》杂志主编。
1978年9月,路遥在西安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这部小说中,路遥动用了自己早年参加“文革”派系斗争的真实经历,以1967年大武斗为背景,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壮烈献身的县委书记,讴歌了陕北人民英勇正义、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但是,由于这部作品触及到“文革”这样敏感的政治主题,所以小说被路遥寄出去以后,两年间在全国多家刊物走过了一圈,结局无一例外都是退稿,这使路遥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就在这时,林达托母亲想办法,于是,林达的母亲袁惠慈找到著名作家、广东省出版局副局长黄秋耘,黄秋耘当时被国家出版局借调到北京主持修订《辞源》工作,袁惠慈向他推荐了这部小说,黄秋耘读后很赞赏,把它推荐给北京《当代》杂志主编秦兆阳。于是,转机出现了,梁向阳《路遥传》对此有生动的记载:
就在路遥彻底灰心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果真出现了,命运之神终于把幸运降临到不屈不挠的路遥身上。过不多日,《当代》编辑刘茵打电话到《延河》编辑部副主编董墨那里,明确地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秦兆阳同志看过了,他有些意见,想请路遥到北京来改稿,可不可以来?”董墨很快把电话内容告诉路遥,路遥欣喜若狂,他终于要看到所期望的结果了。
1980年5月,路遥应邀到北京《当代》杂志社改稿,来到北京后,路遥怀着感激的心情,拜见了秦兆阳。后来,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记述了这次拜会: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赶到了北京。热心的责任编辑刘茵大姐带我在北池子他那简陋的临时住所见到了他。
秦兆阳面容清瘦,眼睛里满含着蕴藉与智慧。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但没有某种中国知识分子所通常容易染上的官气,也没有那种迂腐气。不知为什么,见到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伟大的涅克拉索夫。
秦兆阳是中国当代的涅克拉索夫。他的修养和学识使他有可能居高临下地选拔人才与人物,并用平等的心灵和晚辈交流思想感情。只有心灵巨大的人才有忘年交朋友。直率地说,晚辈尊重长辈,一种是面子上的尊敬,一种是心灵的尊敬。
秦兆阳得到的尊敬出自我们内心。
结果,他指导我修改发表了这篇小说,并在他力争下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整个地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
秦兆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楷模,这位刚直不阿的老人,1957年被打成“右派”,1980年出任《当代》主编,上任不久他就看到了路遥的稿件,于是他慧眼识珠,不仅给路遥发去用稿通知,还亲笔致信路遥,邀请路遥来北京改稿,这对于绝望中的路遥是多么强大的精神鼓舞!路遥来到北京后,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他在秦兆阳的指导下,修改了二十多天,将原稿增加了一万多字,路遥为此曾无限感慨道:“改稿比写稿还难。”与此同时,《当代》的副主编孟伟哉对于路遥的作品持有保留意见,甚至一度与路遥发生了争吵,庆幸的是路遥获得了秦兆阳宝贵的支持,于是《惊心动魄的一幕》终于得以问世,发表在1980年《当代》第3期。不仅如此,秦兆阳还为路遥写了一篇评论《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热情地肯定了路遥的创作成绩和精神追求,表达了一位胸怀广大的文学老人对路遥的殷切期盼,结尾写道:
路遥路遥,文学的道路的确是很遥远的。我自己仍然在这条长路上艰难地颟顸移步。但愿今后能与你共勉。
的确,秦兆阳与路遥之间,不仅是编辑和作家的关系,更是心灵上相知相通的挚友,路遥有幸遇见了秦兆阳这样的伯乐,他为此感到无比激动,因此他将秦兆阳和柳青共同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和文学教父。路遥曾怀着由衷的感恩之心写道:
坦率地说,在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为我的文学“教父”。柳青生前我接触过多次。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
《惊心动魄的一幕》问世后,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接连斩获1981年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1年《文艺报》中篇小说奖、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路遥成为陕西文坛获此三项荣誉的第一位青年作家,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路遥的知名度,并且坚定了路遥抒写时代、讴歌人民的信心,他真诚地为此感到喜悦,写道:
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
1985年冬天,正当路遥在铜川的大山里埋头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突然接到一个长途电话,得知秦兆阳要来西安,路遥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准备拦车赶往西安。然而,连绵的阴雨使山区通往外界的道路阻断,路遥最终没能赶到西安去看望秦兆阳,这使路遥痛感愧疚和难过,直到临终之前,路遥还牢记这件事,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向这位尊敬的老人深深致歉:
但我永远记得: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到今天。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正是我给柳青和秦兆阳两位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
《平凡的世界》续集《平凡的人生》低息配资推荐网
发布于:山东省鸿岳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