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医疗乱象,堪称触目惊心。还记得此前震惊全国的湘雅二院“屠夫医生”刘翔峰事件吗?当时我就断言,草菅人命的医院绝不止湘雅一家。果不其然,近日,卫健委在对黄石博士肛肠医院的例行检查中发现,抽查的125份病历里,113份存在过度医疗等问题,手术率更是高达90%。这意味着,只要踏入这家医院,无论病情轻重,甚至根本没病,都可能被哄骗、诱导进手术室。
一位老人仅仅抱怨排便困难,就被劝说接受手术,无辜遭受“无妄之灾”;一些本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医院为了创收,竟强行实施手术。更过分的是,手术过程中,医院擅自更换高价耗材,疯狂谋取暴利。这哪里是治病救人,分明是谋财害命!过度医疗现象虽不鲜见,但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着实罕见。
他们先是通过虚假宣传,将患者骗至医院;接着夸大病情,制造焦虑,为手术铺路;随后,检查、住院、用药、护理等费用接踵而至。手术中偷换高价耗材,若被患者发现,一句“手术紧急”便妄图蒙混过关。这家医院年均诊疗手术患者超1500人,超90%存在过度医疗行为,恶行累累,却仅被罚款53万元。交完罚款,照常营业,违法成本如此之低,怎能起到震慑作用?
展开剩余66%查阅相关法律发现,过度医疗处罚细则缺失,只能参照医疗诈骗执行,处罚上限仅5万元。患者想要取证,更是难如登天。此前湘雅二院因瞒报重大医疗纠纷、缺失核心手术制度,仅被罚4.8万元,而其开办资金高达7个亿,罚款金额仅占0.006%,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威慑。知名三甲医院尚且如此,让患者如何安心将生命托付?
如今,医疗腐败已不仅是行业毒瘤,更在瓦解社会信任。唯有将严格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让手术台回归挽救生命的初衷,而非沦为“收割流水”的柜台,才有可能重建信任、修复医患裂痕。这需要重建医疗伦理体系,完善患者权益保障机制,调整医院评级指标,弱化利润、手术量等逐利性KPI,强化治愈率、患者满意度等反向评价,从根源上切断利益链条。
在现行考核模式下,不少以盈利为目的的医院,将科室利润、手术量与医护人员收入直接挂钩,甚至公然打出“年创利润一个亿”的标语,将救死扶伤之地变成冰冷的“屠宰场”。黄石博士肛肠医院设定层层创收指标,形成“手术台 = 提款机”的畸形模式,致使医生在考核压力下,被迫沦为“刘翔峰第二”。郑州某医院将胃溃疡患者的胃全部切除;有的医院鼓励收治重症患者,不论能否治愈,先“割一刀”再说,导致无数家庭人财两空。
值得注意的是,黄石这起事件并非因医患纠纷曝光,而是卫健委检查后主动通报,说明相关部门有作为的意愿与能力。但过度医疗隐蔽性强,患者难以察觉、举证、索赔,即便发起公益诉讼,也常面临找不到受害者、证据难以搜集的困境。医患在专业知识上的巨大差距,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打通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通道,建立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推动过度医疗入刑并实施惩罚性赔偿,增强法律震慑力。同时,必须为医院“创收”松绑。我国每年近百亿次门诊量,人均7次,远超发达国家的3 - 4次,根源就在于医院的创收压力——公立医院80%的资金需自筹。唯有推进医疗体系结构性改革,实行按病种打包付费,才能斩断过度医疗的利益链。
此外,患者教育也至关重要。患者容易被误导,一方面是因医生恐吓,另一方面源于自身认知缺陷,过度迷信医生的“最终解释权”。例如甲状腺结节,2 - 3类通常无需手术,定期随诊即可,但无良医院和医生会刻意渲染癌变风险,诱导手术;还有利用“孝道压力”,让家属为重症老人过度治疗买单。
当治病救人的手术台彻底沦为医院敛财的“收银台”,黄石博士肛肠医院、刘翔峰式的悲剧必将不断上演。 “我们不怕一个屠夫医生有多坏,也不怕两个‘黄石湘雅’有多黑。我们怕的是医者仁心的人心没了,怕的是救死扶伤的医院,最后只剩下了死伤。”生命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人民幸福是最大的“政治”,谋财害命的医生必须要严惩,要以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若您认同,请转发,让更多人关注,共同守护医疗净土!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股票配资中心网站
发布于:北京市鸿岳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